WPE|52wpe|我爱WPE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会员
搜索
  • 347查看
  • 0回复

主题

好友

222

积分

中级会员

发表于 2009-7-7 01:25:58 |显示全部楼层
新洲区新集街的郑先华此前曾资助同村小伙上大学

  昨日上午8时,家住新洲区新集街桃花岗村的郑先华婆婆又拿上编织袋出门了,开始走街串巷拾破烂。75岁的郑婆婆儿女双全,本可以安度晚年,和老伴一起在家享享清福,可她现在却要靠拾破烂照顾一位90岁的老人的生活。

  帮同村小伙圆了大学梦

 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梅咏明十分感激郑先华老人,20多年前,与郑婆婆同住一村的梅咏明拿到了大学通知书,当时他母亲已因病去世,家里只有父亲和两个弟弟,生活艰难,学费成了家里沉重的负担。

  郑婆婆知道村里出了个大学生,也了解到梅家的情况,马上动身做了“家访”。那以后,郑婆婆时常悄悄给梅咏明寄点生活费,每次三四十元不等,4年中共寄了2000多元。当时,郑婆婆的两个儿女也在念书,家里的收入全靠郑婆婆和老伴做农活。

  毕业后,梅咏明被分配到法院工作,还时常去探望郑婆婆,“没有婆婆就没有我的今天,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人对我的帮助”。

  10年照顾两孤老

  10年来,郑婆婆还先后照顾过两位孤寡老人。2003年,郑婆婆看见邻村的孙婆婆一人居住很孤单,便每月前往探望,送上菜米油盐等生活用品。后来,孙婆婆生病卧病在床,郑婆婆每周都去她家,帮助洗澡、洗衣,还做了蒸肉端过去,侍奉老人犹如自家的亲人一般。

  邻里私下议论,郑婆婆头脑不正常了,不知她图的是什么。而郑婆婆仍旧常去老人家里拉家常。现在年纪也大了,郑婆婆和老伴都不能下地干活,只能靠儿子每月寄点生活费。2005年,郑婆婆闲不住,开始上街拾破烂,一出门就是一整天。

  去年3月,郑婆婆在外出看戏的途中,发现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在路边割草。攀谈中,她得知老人姓喻,曾有一养子,现在的生活很危困。那以后,郑婆婆又惦记上了这位老人。

  五里多的乡村小道 ,郑婆婆一月一次给喻婆婆送些食油、水果、衣物棉被,从没间断过。

  “我也不图名不图利”

  郑婆婆每天捡破烂可以赚到三块多钱,但她和老伴的餐桌上通常只有两个菜:咸菜和素炒豆角。“年纪大了,不喜欢吃荤”,但她经常将煮好的肉汤送给五里外的喻婆婆,有时带上30多斤食用油。

  在邻居眼里,郑婆婆平日十分节俭,衣服上都带了补丁,偶尔穿件好的,也是多年前的衣服。儿子心疼父母,给家里买了个冰箱,剩菜剩饭也不会馊掉了。

  邻居梅先生告诉婆婆,这些助人为乐的事应该给记者讲讲。郑婆婆却摆摆手,“这算不了什么,我也不图名不图利,这些事还得继续做下去”。

  本报记者 罗义 实习生 李珊珊 刘菲

  线索提供 王先生 线索费 50元

快速发帖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手机版|Archiver|WPE|52wpe|我爱WPE ( 闽ICP备15009081号 )

GMT+8, 2024-6-9 01:02 , Processed in 0.069015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返回顶部